大学

《大学》原为《礼记》中的第四十二篇。宋朝程颢、程颐兄弟把它从《礼记》中抽出,编次章句。朱熹将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合编注释,称为《四书》,从此《大学》成为儒家经典。
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
【原文】
 
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①,先治其国②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③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④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⑤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⑥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⑦;致知在格物⑧。
 
【注释】
 
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:《大学直指》:“说个明明德于天下,便见亲民、止善,皆明德中事矣。”言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。
 
②先治其国:《说文》:“国,邦也。”古代王、侯的封地。《礼记正义》:“此以积学能为明德盛极之事,以渐到。今本其初,故言欲章明己之明德,使遍于天下者,先须能治其国。”
 
③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:齐,整治;家,大夫之邑曰家。
 
④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:《礼记正义》:“言若欲齐家,先须修身也。”
 
⑤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:《礼记正义》:“言若欲修身,必先正其心也。”正其心,言喜怒哀乐之用,得其宜也。
 
⑥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:诚,实也。曾国藩云:“一念不生之谓诚。”意者,心之所发也。诚意,言心之所发,一于善而皆有实也。《礼记正义》:“总包万虑谓之为心,情所意念谓之意。若欲正其心使无倾邪,必须先至诚,在于忆念也。若能诚实其意,则心不倾邪也。”
⑦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:《礼记正义》:“言欲精诚其己意,先须招致其所知之事,言初始必须学习,然后乃能有所知晓其成败,故云先致其知也。”
 
⑧致知在格物:《礼记正义》:“格,来也。己有所知,则能在于来物。若知善深则来善物,知恶深则来恶物。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,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。言善恶之来,缘人所好也。”宋司马光云:“格,犹扞也、御也。能扞御外物,然后能知至道矣。”王阳明云:“格者,正也,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。”印光大师《格物致知确解》云:“格除幻妄私欲物,致显中庸秉彝知。此物即心中不合天理、人情之私欲。一有私欲,则所知、所见皆偏而不正。若格除此幻妄不实之私欲,则不偏不易、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,一举一动,悉合情理,了无偏僻。此圣人为天下后世所立修己治心之大法,修齐治平在是,超凡入圣亦在是。”
 
【翻译】

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显明其明德的人,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,要治好自己的国家,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,要整治好自己的家,先要修好己身,要修好身,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,要端正自己的心念,就要保持真诚恭敬之意,要想能保持真诚恭敬之意,则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,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,则要革除我们内心的各种物欲。
 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 大秦 评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:物无所谓正不正,格的对象是人心,具体操作要结合下面所说的诚其意正其心。所以我觉得格物跟诚意正心也不完全是一步步递进的关系,而是也有相互参照的关系。 大秦 评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:格物致知与老子“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 柿子 评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:格物:明物之所存之理,物之所存之理不因人之妄想私欲而变,即格除人之妄想私欲后,所明物之所存本然之理。 素年锦时 评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:我对这里的格的理解有不同看法。格应该是理解成分解,引申为细分、深入的意思,连起来应该是探究物理。 苏缘 评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:推本溯源就是“仁德”两字。一个人心中有大爱,要有大作用,首先格除的就是各种“欲望”。一个人心中若有各种欲望,就无法真诚待人;一个人无法真诚待人,就是无法端正心念;一个人心念不正,就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;一个连自己的家都政治不好的人,又如何能治理好国家? 黄钟大吕 评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:家,是家族,是一个很难处理的小社会。 吧唧斯坦 评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:整个逻辑链推论,就是要想让天下明明德,第一步就是格物。格物没问题了,知自然来,知来了,意就诚,,,依次类推。 king 评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:齐,有做榜样的意思。整治一个家族,向哪里看齐呢?当然是自身。如果自身不正,那齐家怎么可能?即使硬要去齐了,岂不是将家族带向了歧路,带向了毁灭?格以正解校好。格物就是对任何事都有个正确的认识。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